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www.一区_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妲己_免费的性爱视频

“第一路”詮釋發展速度?

鄭州解放路東頭是二七紀念塔,西頭是解放路立交橋。一個代表著過去,一個代表著現在,解放路將它們連接在一起。

9月,在解放路長大的鄭州市民李理剛告訴上游新聞記者,站在二七紀念塔下,就能想到那段烽火歲月: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,京漢鐵路工人代表在鄭州召開了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,遭到北洋軍閥吳佩孚的武力阻撓。1923年,為爭人權、爭自由,總工會2月4日從鄭州開始,舉行京漢鐵路全線總罷工,2月7日罷工慘遭鎮壓,林祥謙、施洋等英勇就義。

走在劉鄧大軍進城的解放路上,李理剛說,爺爺小時候,解放路還是一條排污泄洪溝,一到夏日家中臭味熏天,蚊蟲亂飛;父親小時候,解放路是鄭州的“第一路”,熱鬧非凡,路上有水塔,家中喝上了自來水。?

走上解放路西邊的立交橋,李理剛指著橋說,斜拉式的大橋雙向六車道,橋上車水馬龍,橋下列車在穿梭,橋東南西北是現代化的“鄭州圖景”。

鄭州解放路,記錄了歲月的變遷,見證了城市的發展,詮釋了發展速度。?

“第一路”詮釋發展速度?


鄭州解放路。攝影/上游新聞記者 牛泰

此路原是一條河

鄭州解放路原來不是路,是金水河,河水由西向東流。

上游新聞記者從鄭州市民政局地名管理辦公室了解到,清朝時,此段金水河周邊杳無人煙,荊棘叢生,是一塊無人居住的沙崗。20世紀初,京漢鐵路和隴海鐵路在鄭州交會,城市規模不斷擴大,離火車站不遠的此處漸漸熱鬧起來,就有了街道,河北岸是迎河街,河南岸叫順河街。街道上有各式各樣的商鋪,醫院,教堂,騾馬行,還有南陽兄弟煙草公司創辦的供電公司。

“第一路”詮釋發展速度?


上世紀50年代的鄭州解放路。圖片來源/受訪者供圖 ?

此段金水河成為排污泄洪溝是在1939年。地名辦工作人員介紹,當年夏季,鄭州連降大雨,金水河河水漫了出來,順著迎河街和順河街向城市中心流去。水退時,街道上滿是淤泥,最厚處有近一米。為防范城市內澇,商會、民眾紛紛捐款,金水河河道改道工程開工。改道后,金水河順著大石橋向東流去,不再流經迎河街、順河街。此段河道成了季節性排污泄洪溝。

排污泄洪溝里臭氣熏天,溝兩側的街道臟亂差,毫無規劃可言。

今年46歲的李理剛居住在解放路旁的小區內,他的爺爺曾住在解放路附近。他告訴上游新聞記者,彼時,溝兩側街道上人流如織,雖繁華但垃圾遍地,又臟又亂。生活污水、皮行污水、澡堂污水流進溝中,溝中的污水像稀釋后的醬油。

李理剛說:“我爺爺家就住在溝邊上,說是房子,其實就是四根柱子撐著房頂,墻是后來用石頭一點點壘起來的。爺爺和我說夏天特別難熬,臭味從石頭縫中飄進來。蚊子滿屋亂飛,打不完。早上一覺醒來,身上到處都是蚊子咬的包。”

“第一路”詮釋發展速度?


劉鄧大軍進鄭州。? 圖片來源/受訪者供圖

鄭州“第一路”

1948年10月22日,鄭州解放。

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記錄了解放軍進鄭州的盛況。照片中,頭戴鋼盔、手持鋼槍、腳打綁腿的解放軍戰士雄赳赳氣昂昂,在路中間行軍,舉著“打到大西南解放全中國”的橫幅,路兩側站滿了興高采烈的人,有的在鼓掌,有的探頭張望,有的在和解放軍握手。

地名辦提供的資料顯示,10月22日,劉鄧大軍沿著迎河街、順河街,以及干涸的河道進入鄭州。來不及休整,10月23日,大軍離開鄭州南下;10月28日進駐武漢,朝大西南打去……

剛解放的鄭州百廢待興。1950年鄭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合并迎河街和順河街,填平河道。1950年8月,一條長971米,寬23米的水泥路建成,這條路被命名為解放路。這是鄭州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條水泥路,被稱為鄭州“第一路”。

父親告訴李理剛,解放路建成后,周邊臟亂差的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,路兩旁栽下行道樹,解放路成為鄭州第一條林蔭路。路上很是熱鬧,有耍猴的、變戲法的、說書的……讓人目不暇接。

李理剛家的生活條件也提高不少,原先他的爺爺挑井水喝,后來路上裝了一個水龍頭,眾人排隊接水喝;他的爺爺沒上過學,他的父親在解放路上的解放路一小上學。

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解放路還是當地的金融和文化中心。李理剛說,鄭州第一家書店——鄭州新華書店以及中國人民銀行鄭州支行都在解放路上。

此外,解放路還是重要的交通中轉站,從鄭州火車站下車后步行約15分鐘便到了解放路。解放路兩旁停滿了發往各地的大客車。

“第一路”詮釋發展速度?

鄭州解放路舊照。圖片來源/受訪者供圖

二七廣場和二七紀念塔

李理剛的爺爺印象最深的一件事,就是在解放路東頭公審張世榮。

史料記載,張世榮是殺害司文德、汪勝友烈士的兇手。1923年2月,京漢鐵路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在鄭州組織成立總工會,高舉“打倒帝國主義”“打倒封建軍閥”的戰斗旗幟,在全國各界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援下,舉行了震撼世界的“二七”大罷工。民國初期,張世榮在吳佩孚部隊十四師任副官,后任京漢鐵路鄭州機車廠領班。1926年8月30日晚,張世榮勾結軍閥部隊將參加“二七”罷工談判的工人代表司文德逮捕,嚴刑拷打,同年10月15日將司文德、汪勝友押至鄭州西關外五虎廟處殺害。1952年2月7日,鄭州工人及各界代表在解放廣場隆重集會,公祭司文德、汪勝友烈士,公審“二七”慘案兇犯張世榮。張世榮在當年司、汪兩位烈士就義地伏法。

李理剛說:“爺爺告訴我,公審時,解放路上來了一萬多人,場面極為壯觀。為紀念兩位烈士,解放廣場更名為二七廣場。后來,廣場旁邊還修建了二七紀念塔。”

二七紀念塔于1971年7月1日動工,9月29日落成。

8月7日,上游新聞記者來到二七紀念塔。二七紀念塔雄偉壯觀,具有中國民族建筑的特點。塔為雙身并聯式塔身,從南北方向看則為雙塔,從東西方向看為單塔。塔高63米,共14層,鋼筋混凝土結構。塔頂高矗一枚紅五星。塔內陳列著“二七”大罷工的各種歷史文物、圖片、文字資料。

二七紀念塔是鄭州地標建筑。李理剛說,小時候,他天天能看到游客在二七紀念塔下留影拍照。這里直到今日仍是鄭州的旅游打卡地。

李理剛說,二七紀念塔原是解放路上最高建筑,隨著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,它顯得有些矮了,但不變的是二七紀念塔鐘樓整點播放《東方紅》。歌聲響起,心潮澎湃。

“沒到二七紀念塔,就沒到鄭州”,這是鄭州人常說的一句話。?

“第一路”詮釋發展速度?


二七紀念塔。攝影/上游新聞記者 牛泰

東西大動脈解放路立交橋

2010年12月26日,解放路立交橋建成通車,這是鄭州第一座斜拉式立交橋。從1987年到2005年,設計方案一改再改,僅規劃就做了6輪。橋全長1710米,橋面為雙向六車道城市快速路,設計速度40千米/小時;工程總投資5.9億元人民幣。解放路立交橋地處鄭州市中心城區,橫跨京廣、隴海兩條鐵路線,施工場地狹窄、環境復雜,對施工的技術要求很高。施工單位采用多種橋梁施工技術,其中引橋橋體要采用的轉體工藝,是先沿著鐵路線按南北方向施工,建好后,再把橋體旋轉,與主橋體連接。引橋轉體長度,寬度,轉體重量,轉體角度均為當時國內同類橋梁之最。

解放路立交橋曾刷新了當時的全國紀錄:2010年1月27日,解放路立交橋鐵路東側重達17100噸的橋體,轉體60.4°,成功實現“華麗轉身”,轉體重量刷新當時全國紀錄。

李理剛說,解放路立交橋東接二七商圈,南依火車站商圈,西靠碧沙崗商圈,它飛身一躍將三大商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。

解放路立交橋也是個旅游打卡地,站在橋上看橋下列車穿梭,看車站里來往的人群,鄭州的東南西北也一覽無余。“最好是晚上來,燈光和景色很適合拍幾張情緒相片。”

李理剛說,鄭州解放路融合了鄭州的過去和現在,它是一扇鄭州的窗口。

上游新聞記者 牛泰

編輯:鄒渝責編:郎清湘,官毅審核:馮飛

編輯 舉報 2024-09-29 12:22

0個評論

暫無評論...
驗證碼 換一張
相關內容